谷歌在Facebook时代的三大生存法则

 

  导语:美国《财富》杂志网络版周一撰文称,虽然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,谷歌似乎已经有所落后,但是仍然有一些秘诀可以让这家搜索巨头在Facebook的社交帝国中继续生存和繁荣。

  以下为文章全文:

  互联网的王者总是好景不长。几年前,互联网还由搜索主导,而谷歌显然也是这一领域的创新之王。但如今,随着互联网逐渐开始呈现社交化,我们似乎正在进入到Facebook时代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讲,谷歌将成为这个时代不受欢迎的角色。该公司长期以来都被视为“只有一技之长的矮种马”,除了擅长搜索外,几乎一无是处。虽然曾经先后推出过Orkut、Buzz和Wave等社交媒体产品,但却均未取得太大进展。逐渐地,硅谷的企业高管和工程师已经形成一种共识:谷歌无法在社交领域对抗Facebook。作为这种悲观情绪的突出表现,最近几个月,已经有多名重要谷歌员工跳槽到Facebook。

  与此同时,Facebook明年的收入有望达到32亿美元,主要来自网络广告,这比谷歌的显示广告收入还多。时间正在流逝,谷歌必须要找到新的收入和利润增长来源。要实现这一点,就需要在社交媒体领域继续繁荣。尽管没有任何一个独立战略能够帮助谷歌达到这一目标的,但是某些方法仍然可以有所帮助,而且早期迹象显示,谷歌的确在部署这种策略。

  1、不要效仿Facebook

  雅虎、Ask.com和微软以往都曾经效仿过谷歌的搜索引擎,但都没有起到效果,这只能让市场更加清楚地认识到,他们是落后者。除此之外,谷歌也曾经试图通过Orkut来效仿Friendster和MySpace,尽管Orkut在印度和巴西颇受欢迎,但在其他市场却毫无建树。

  相反,研究人们在网络进化过程中的行为,然后参与到社交网络今后的发展中,则是一种更为明智的做法。有关谷歌正在开发一款社交网络功能,该公司并未披露太多信息,但谷歌CEO埃里克?施密特(Eric Schmidt)表示,这不会是一个典型的社交网站,而是一个与谷歌现有产品相融合的社交组件。

  这种方法同样存在风险。谷歌通过Gmail等服务获得了大量的用户基础。而谷歌第二代社交网络产品Buzz推出时,却因为没有很好地处理Gmail联系人的导入方式而失败。

  自从Buzz以后,谷歌便重新开始规划。之后便有传言称,谷歌正在开发一个名为Google Me的项目。据悉,该产品将与Buzz一样野心勃勃,但却会另辟蹊径,将社交元素整合到所有与谷歌账户相关联的服务中,例如文档、日程、Picasa图片和YouTube视频等。随着谷歌音乐和电子书平台的推出,该公司可以将社交层融入到一个庞大的服务平台之中。

  2、专注Facebook的弱点

  几个月前,网上流传出一份由谷歌用户体验团队制作的长达224页的幻灯片。这份幻灯片详细阐述了我们的网络身份并不是一维的:我们与同事、家人和好友的互动方式各有不同,而社交网络并未体现出这种复杂性。这被广泛视为Facebook的一大弱点,而谷歌则可以对其加以利用。

  Facebook很快便通过群组(Groups)功能进行了回应,该功能允许用户与不同的好友分享不同的内容。但是谷歌却指出:Facebook不可能什么都做,社交媒体领域仍然存在不同的发展空间。显然,谷歌将着眼于Facebook的弱点。

  这也可以解释施密特为何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对外宣称,谷歌很看重隐私。他的这些言论并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外界对Buzz的隐私担忧,更多的是针对Facebook,因为后者经常对隐私采取满不在乎的态度。

  Facebook的隐私政策长期以来都令用户不满,扎克伯格则解释道,用户最终将会接受这样一个现实:网上无隐私。但事实是,如果不搜集尽可能多的用户个人数据,Facebook就无法发布社交广告。

  3、投资用户基础

  万一谷歌的秘密产品仍然无人问津,又该如何是好?Wave协作工具就曾遭遇过这一问题,并于今年夏天关闭。

  事实上,这正是许多社交网站的为难之处:除非有好友注册,否则没有人愿意使用他们的服务,而好友之所以不注册,则是因为好友的好友没有注册。

  为了开展社交攻势,谷歌有可能会大举收购具备社交资源的创业企业。谷歌曾经洽购Yelp和Twitter,但均未成功。上周有报道称,谷歌将收购团购网站Groupon。

  从某些角度来看,这些交易似乎没有意义,因为这些网站的很多用户已经是谷歌的用户了。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却会发现其中的好处。例如,如果谷歌拥有 Twitter,用户便有可能在Picasa或Docs中展开互动。谷歌拥有足够的现金,可以收购很多创业企业,直到为其社交层积累了足够的用户为止。

  现在就说谷歌将被社交网络时代淘汰还为时尚早。除非谷歌没有吸取任何教训,否则以往的失败就不能说明未来的走势。要获得成功,谷歌还有很多工作要做,但是如果谷歌做到了,那么所谓的“Facebook时代”也就不会持续太久。(鼎宏)

 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